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7篇

老師們可以通過教學反思來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編寫教學反思能夠提升教師的自我批評能力,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7篇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篇1

?有趣的發現》不像一些童話、詩歌似的課文,貼近學生年齡特點。本文是一篇有科學性的課文。一開始,我有點擔心學生會不感興趣,課堂效率不會高,上完課後,我感覺效果還不錯。

在教學課文的時候,我並沒有先講述課文內容,首先我着重介紹了達爾文,並講述有關他的事蹟,讓學生對課文的知識有個瞭解,特別是對達爾文,從而讓學生對“著名”一詞有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另外在教學發現時,通過學生身邊熟悉的動物去理解昆蟲翅膀與大風的關係。這樣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的興趣比較濃。在教學第二課時開始時,我抓住“考察”、“奇怪”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效果比較好,從表情、動作去感悟詞語的意思。

在第一課時教學時,我從“發現”入手,從觀察身邊的引入到課題,在這裏還可以通過聯繫學生身邊有趣的事情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在指導複述課文時,我先通過學生對每個自然段的整體把握,到抓好綱目。在讀書、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大意、提綱,回顧各部分內容的關鍵詞。再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複述,多種方式進行復述,學生基本都能複述課文,對達爾文的發現特別清晰。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篇2

?有趣的發現》是蘇教版第三冊一篇課文。

首先,反覆朗讀,凸現主體,是切入該課文的突破口。現代教學觀強調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過程,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主體活動,教師不可包辦代替。反覆朗讀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化傳統的煩瑣分析講解為琅琅讀書聲,“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暢快忘情的閲讀,使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逐漸高漲。朗讀,激起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營造了一種活潑高漲的氣勢。語感語氣有了,內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學生真正成了行為的主人、思維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其次,給了學生一片創新的藍天,造就了學生髮表主見的天地。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在這堂課上,學生對學習內容有選擇的自由,可以選擇那些自以為最有意義的詩句作為思考品賞的對象,去主動的獨立的體驗、感悟、思考,獲得啟迪;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大膽想象聯想,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闡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維碰撞,成果交流。文學欣賞沒有標準答案,給他們一個藝術再創造的空間去思考,雖然學生談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較膚淺,但他們已在教師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熱情,他們在積極思想、熱烈交流中流淌出了無以比擬的學習之樂,享受到了濃濃的審美樂趣。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個人的需要,也是對學生自身價值的認可,它能喚起學生積極探討的活力,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了,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第三,拓展思維,養成閲讀能力,又是這堂閲讀課的主效應。新課程標準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式的被動學習方式,發展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這堂課又同思維結合在一起。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他們有了一個模糊的認識;通過想象聯想,啟迪思維,完善認識;通過問題的精心設計,培養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系統的思維過程。其中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接受心理,設計四個可討論的話題,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再進行討論,所有這些看似同作文沒有直接的聯繫,但四條擴充起來就是一篇帶有形象思維訓練的賞析文。在本堂課上,依託課文呈現出來的作文訓練方式,既有口頭的,也有書面的。不管如何,都是寫賞析文的一種嘗試。因此,把學生置於一種開放的、生動的.學習環境,使他們主動學習,自主探索。閲讀——思考——探究——表達,構成了新型課堂的一種系統的學習方式,也給“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作了最有力的詮釋,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最後,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教師是一個全新的形象,也是提高這堂課的有效性的前提。在這堂課上,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傳聲筒,課堂活動的支配者。新的教學理念改變了教師的思想觀念和理想追求,在這裏,教師已成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適合學生的學習情境的策劃;是創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堂資源的編劇;是靈活運用多種策略,鼓勵學生主動創新的導演;是巧妙引導、保證學生學習的科學性、有效性的舵手。

其教學過程就是用課文這個語言載體,從課文本身出發,設計與之密切相關的“寫”的內容,把朗讀、探究、寫作三者合為一體,最終真正理解詩歌內容,學會鑑賞詩歌的方法,學會寫詩歌評論。由於它減少了繁雜瑣碎的提問,教師自己講得很少,等於把課堂的時間還給了學生,這就在最大程度上確立了學生學習主人翁的地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學生活動充分,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效率可見一斑。

“如果是學生習慣於簡單的接受和被動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第斯惠多的啟示將會在我們的教學之路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篇3

課文《有趣的發現》講述了生物學者達爾文對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的觀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發現中滲透科學思想的教育。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習舊引新,遷情入境 新課我是這樣導入的 師:前一陣,我們教室後面的小樹上葉子一下子全沒有了,我們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們看到了什麼? 生:樹上有許多毛毛蟲在吃樹葉。 師:哦,你們找到了樹葉不見了的原因,這是你們的發現。 師:我們現在再去看這棵小樹,又看見了什麼? 生:樹葉長出新芽了,蟲子不見了。 師:這是你們的又一個發現。 (師板書——發現) 師:“發現”的意思就是—— 生(搶着答):就是看見的意思。 師:對,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説的發現就是“發覺、看見”。我們對小樹的觀察。有了一個有趣的發現——原來是蟲子吃掉了樹葉。那麼課文題目也是“有趣的發現”,課文裏講了怎樣一個有趣的發現呢?究竟發現了什麼?如何的有趣?請小朋友去讀讀課文。 (這一部分的設計簡明扼要,在不知不覺中營造了一個似朋友般面對面交流的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用簡短的過渡語導入本課的教學。) 二、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課文的第一節介紹了科學家達爾文,我在請學生讀課文之後相互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著名“是什麼意思?還可以換什麼詞?在學生交流反饋之後,我又接着這樣問:為什麼説達爾文是為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怎麼會成為著名科學家的呢?這樣的提問,會換起學生對科學家達爾文的好奇,使得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達爾文。 帶着這樣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第二節。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世界,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給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想象自己處於現場,我與科學家達爾文一起觀察事物。整個教學情境的鋪設由始而終,激發學生興趣,適合國小生的心理髮展的特點。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文章藴含的道理,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用“想——説——做”深化學生對語文的理解,突出教學重點。 在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現之後,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説出來。由於學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種吃旁小的昆蟲的,怎麼會在這個島上就看不見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説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是那樣的自然而活潑。 三、拓寬語境,鼓勵質疑 學生不敢質疑,主要有兩種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緊張心理。因此,培養學生質疑意識,關鍵是消除這兩種心理。教師要善於擺正與學生相對地位,鼓勵學生大膽踴躍提出不同見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教學中提倡集思廣益,廣開言路,師生談話輕鬆。教師的提問以啟發式、商討式為主,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談、議自由,以開拓學生參與學習的空間,體現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變語文教學課堂為思維與各類活動的天地。 如在學習課文第三節時,師問:你覺得達爾文找到答案容易嗎?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到“許多”“反覆”“終於”,可是趙子涵卻把小手舉得高高:“老師,我有補充!”他的小臉因為激動而漲得通紅,“我覺得‘‘捉‘‘‘‘觀察‘‘‘‘比較‘‘這些詞語也能體現出他的不容易來。比如觀察,他必須有一定的目的去看這些昆蟲才叫觀察……”很顯然,他已經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裏,正向放電影一般出現着科學家忙碌的身影呢!“譁——”其他學生被他的回答感動了,於是更多的小手舉起來了:“老師,我知道‘‘比較‘‘就是把一樣東西和另一樣東西比。”“我現在知道為什麼島上只有兩中昆蟲了,我來讀這一段”…… 我想,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已經不再需要那樣“努力”地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思想教育了,當學生完全進入角色的時候,他們應該都能體會到科學家的人格魅力,為科學家的精神所感動。 雖然在上述操作中,還有很多細節的地方還不夠盡善盡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語文教學新課改的目標前進着。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篇4

這是一篇有關達爾文的小故事,我採用的是問題質疑法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就讓學生看課題提問題,而後梳理提出幾個關鍵的問題。一,達爾文是在哪裏發現的?二、發現了什麼?三、怎麼樣發現的?而後第二課時的教學環節主要就是圍繞這幾個問題開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感悟詞語。

結合問題進行朗讀。當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求學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並進行朗讀,這樣把讀的訓練與教師的講解結合起來,而沒有機械的分開讀與講,這樣的讀有學生個人主觀需要,學生讀的有目的。比如,提問,你解決了什麼問題?從哪些句子裏找到答案?

感悟詞語方法多樣。比如在理解“要麼??要麼??”,這個詞語用了引導説話來理解與運用,“反覆觀察比較”用了追問的形式,問,達爾文是觀察比較一次嗎?生:不是,師:兩次嗎?生:不是。師連續追問,而後師總結,他用了幾十次,幾百次,這樣的反覆觀察比較,

終於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漸”這兩個詞語用了替換的方法來理解詞語。 注重因果關係複句的認識。低年級沒有必要對孩子們複句的理論認識,我用了説句練習讓學生感受到因果關係句子之間的相互關係,用文本的內容來説話訓練,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又進行了語言訓練。比如,第三自然段裏三種昆蟲的不一樣的結果。

翅膀 颳大風 結果

沒有 不會飛 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 頂住風 生存

小的 頂不住風 逐漸消失

用因為...所以...把這些句子連起來説説。

沒有翅膀的昆蟲,因為不會飛,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蟲,因為能頂住大風,所以也生存了下來。

翅膀小的昆蟲,因為頂不住大風,所以就被風吹到海里,就逐漸消失了。

不足之處:

一、教師講還是太多。一節課下來口乾舌燥,我感覺自己又犯了老毛病。當我提問完後總急着去尋找正確答案,不停的提問多個同學,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而後感覺自己都在重複與引導學生的回答。當學生回答的時候,都告訴自己也要給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時總是趕着一個又一個環節連續,生怕耽誤教學進度。

二、時間安排欠缺。前鬆後緊,這是一個毛病,前面兩個自然段總感覺時間較充足,自己也就羅嗦了一些,總想把問題講解透徹,其實有些時候卻是徒勞。整節課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課文放在同一個課時,再加上低年級的寫字指導,感覺太緊。

三、語言含糊。教師的語言素養是教師的基本素養,自己的底氣實在是不足,所以課堂的語言組織總有些混亂不堪,沒有貼切的表達,沒有適當的語速。提煉自己的語言,不斷的學習完善自身的語言素養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二、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課文的第一節介紹了科學家達爾文,我在請學生讀課文之後相互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著名“是什麼意思?還可以換什麼詞?在學生交流反饋之後,我又接着這樣問:為什麼説達爾文是為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怎麼會成為著名科學家的呢?這樣的提問,會換起學生對科學家達爾文的好奇,使得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達爾文。

帶着這樣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第二節。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世界,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給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想象自己處於現場,我與科學家達爾文一起觀察事物。整個教學情境的鋪設由始而終,激發學生興趣,適合國小生的心理髮展的特點。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文章藴含的道理,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用“想——説——做”深化學生對語文的理解,突出教學重點。

在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現之後,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説出來。由於學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種吃旁小的昆蟲的,怎麼會在這個島上就看不見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説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是那樣的自然而活潑。

三、拓寬語境,鼓勵質疑

學生不敢質疑,主要有兩種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緊張心理。因此,培養學生質疑意識,關鍵是消除這兩種心理。教師要善於擺正與學生相對地位,鼓勵學生大膽踴躍提出不同見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教學中提倡集思廣益,廣開言路,師生談話輕鬆。教師的提問以啟發式、商討式為主,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談、議自由,以開拓學生參與學習的空間,體現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變語文教學課堂為思維與各類活動的天地。

如在學習課文第三節時,師問:你覺得達爾文找到答案容易嗎?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到“許多”“反覆”“終於”,可是趙子涵卻把小手舉得高高:“老師,我有補充!”他的小臉因為激動而漲得通紅,“我覺得捉觀察比較這些詞語也能體現出他的不容易來。比如觀察,他必須有一定的目的去看這些昆蟲才叫觀察……”很顯然,他已經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裏,正向放電影一般出現着科學家忙碌的身影呢!“譁——”其他學生被他的回答感動了,於是更多的小手舉起來了:“老師,我知道?比較?就是把一樣東西和另一樣東西比。”“我現在知道為什麼島上只有兩中昆蟲了,我來讀這一段”……

我想,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已經不再需要那樣“努力”地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思想教育了,當學生完全進入角色的時候,他們應該都能體會到科學家的人格魅力,為科學家的精神所感動。 雖然在上述操作中,還有很多細節的地方還不夠盡善盡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語文教學新課改的目標前進着。

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課文的第一節介紹了科學家達爾文,我在請學生讀課文之後相互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著名“是什麼意思?還可以換什麼詞?在學生交流反饋之後,我又接着這樣問:為什麼説達爾文是為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怎麼會成為著名科學家的呢?這樣的提問,會換起學生對科學家達爾文的好奇,使得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達爾文。

帶着這樣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第二節。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世界,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給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想象自己處於現場,我與科學家達爾文一起觀察事物。整個教學情境的鋪設由始而終,激發學生興趣,適合國小生的心理髮展的特點。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文章藴含的道理,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用“想——説——做”深化學生對語文的理解,突出教學重點。

在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現之後,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説出來。由於學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種翅膀小的昆蟲的,怎麼會在這個島上就看不見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説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是那樣的自然而活潑。

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授之以漁”,讓孩子們“會學”,而不是簡單的“學會。”人們總是把字典比喻為不説話的“老師”,可真正向這位“老師”請教的孩子能有幾個?字典是國小生最常用的工具書,是孩子身旁寶貴的資源,要用好它,用活它,首先得教會學生查字典的方法。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安排了音序查字法的教學,分別安排在三個單元練習中。首先是認識並背會漢語拼音字母表,接着是記住大寫字母,熟練地掌握字母的排列順序,為下一步的音序查字法的學習打好基礎,然後開始教學查字典。

國慶長假後的第一天上課,孩子們拿來了早已買好的字典,有的孩子興奮地告訴我,他已經學會查字典了,看來孩子們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於是第二節語文課上,我就教孩子們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他們先讀了課本上有關介紹音序查字法的對話,大部分孩子心中有數了,迫不及待地查黑板上的生字,學習熱情非常高。然後我讓孩子們讀課本上的兒歌,他們發現了其中的祕密,明白了原來在寫話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可以找字典老師幫忙,於是他們很快查起來,遇到困難同桌之間互相幫助,學習氣氛非常和諧融洽。做完了這道練習,大部分同學都學會了查字典。個別同學不熟練,主要原因還是拼音掌握得不好,在找到大寫字母后,查找音節比較困難,有待進一步加強生字拼音的鞏固。

通過今天的教學,我覺得蘇教版教材這樣安排非常合理,降低了教學難度,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徵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往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我都是費好大的勁也效果不好。今天上課感覺特別順利,孩子們也學得興趣盎然。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篇5

課文的第一節介紹了科學家達爾文,我在請學生讀課文之後相互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著名“是什麼意思?還可以換什麼詞?在學生交流反饋之後,我又接着這樣問:為什麼説達爾文是為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怎麼會成為著名科學家的呢?這樣的提問,會換起學生對科學家達爾文的好奇,使得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達爾文。

帶着這樣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第二節。我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世界,讓孩子在朗讀中理解達爾文發現的奇特現象,並利用孩子愛表演的特點,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三種昆蟲在大風中的生存狀態,通過孩子們的表演,孩子們形象的知道了為什麼翅膀特別大的和沒有翅膀的昆蟲能在小島上存活下來。有效的突破了難點。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現之後,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説出來。由於學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種翅膀小的昆蟲的,怎麼會在這個島上就看不見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説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是那樣的自然而活潑。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篇6

?有趣的發現》類似於一篇科學小短文,告訴孩子們只有適合島上環境的昆蟲才能生存下去,課文的重難點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按預定的教學程序一步一步實施,在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採用了“創設情境,理解詞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為了能讓學生在有效的活動中更好地理解三種昆蟲在大風來臨時的表現,我先播放颳大風的聲音,然後描述:小朋友們,現在大風來臨了,你是哪種昆蟲?當颳大風時,你在幹什麼呢?孩子們紛紛動了起來,有的變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風來臨時在奮力地向前飛着;有的是小螞蟻,大風一刮,就躲到了石頭後面;還有的變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風颳起來了,因為力氣小擋不住大風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表演完後,我讓孩子們大膽地説:“小朋友們,現在你們都是一隻只可愛的昆蟲,剛才在大風來臨時,你們正在做什麼呢?”孩子們情緒高漲,有的説:“我是一隻可愛的蝴蝶,大風吹起來了,我張大翅膀使勁飛,結果勇敢的我活了下來。”有的説:“我是一隻小小的螞蟻,大風吹來了,我一下子就躲在巖石後面,鳳就吹不到我身上了!”説完還得意地學着螞蟻的樣子爬了幾下。這時一個同學垂頭喪氣地站來起來,他傷心地説:“我是一隻小翅膀的昆蟲,大風吹來了,我的力氣小,頂不住,被海風颳到海里去了淹死了。”説完還做了個倒地的動作,那滑稽的樣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篇7

第7課《有趣的發現》主要講解了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發現島上的昆蟲要麼沒有翅膀,要麼翅膀特別大,經過一些列研究分析,最終找到了答案。這一發現對後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生對達爾文不夠了解且學生對科學研究感到陌生,至於這一發現對後來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學生更是茫然。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整合了課本、拓展閲讀及練習冊等多種資源。

在授課前,利用學生到班級至早讀上課前時間,安排學生閲讀了拓展閲讀第57頁《達爾文》,通過閲讀孩子們懂得了達爾文是進化論的創立者,他曾乘軍艦做了一次環球旅行,他的驚世之作是《物種起源》等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其實也是我有意提取的,這些信息將有助於我教學《有趣的發現》,同時這些信息使學生對達爾文的背景有所瞭解,另外也降低了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

教學中,讓孩子們知曉本課達爾文到小島上考察就是在他環球旅行的時候,他的這個有趣的發現對他後來提出“進化論”,寫出驚世之作《物種起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教學中,我還整合了練習冊資源。本課是指導朗讀的好文章,教學中也把指導朗讀作為重點,其中練習冊中的第4題,讓學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加點的字是否可以。1、達爾文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

2、經過“反覆”觀察、研究,“終於”找到了答案。

讓學生説説去掉加點的字是否可以,為什麼?以此引導學生重讀“著名”體會達爾文的大名鼎鼎,重讀“反覆”“終於”體會達爾文認真、仔細的科學研究態度及找到答案的艱辛和不易。

課後又整合了拓展閲讀,閲讀第62頁《達爾文和小松鼠》,進一步瞭解達爾文,走進達爾文,學習他嚴謹的科研態度。同時為了拓寬學生視野,瞭解其他科學家的故事,我整合了練習冊22頁《蘋果落地的聯想》,理解牛頓發現萬有引力,進一步引導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同時整合拓展閲讀《童年的問號》,童年是一首詩,童年是一個夢,童年還是一串長長的問號。

通過整合語文課本、拓展閲讀和練習冊,巧妙整合有效教學資源,使我本課教學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