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教學讀後感範文5篇

書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強化同學們對名著內容的瞭解,讀後感是我們人人都應該會寫的一種文體,很多人寫讀後感的時候忽略了“感”字,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教學讀後感範文5篇,感謝您的參閲。

教學讀後感範文5篇

教學讀後感範文篇1

捧起《兒童學習心理與國小數學教學》這本書,我就不禁回想起十多年前在師範讀書的美好生活。張興華老師的這本《兒童學習心理與國小數學教學》的前身是一本綠色封面的小冊子,大約不過薄薄的一百多頁,在師範讀書時人手一本,當年的我覺着這本小冊子遠比大部頭的教育學、心理學好讀、實用、親切。這本《兒童學習心理與國小數學教學》在每一篇的架構上,保留了原來的“教學實例——心理分析——教學運用”的三部曲,對原有的內容進行了拓展和整合,我注意到原有的部分內容幾乎是進行了重寫,全書變成了三百多頁,可想而知凝聚着張興華老師的多少心血,讀着這本書彷彿能夠感受到一位一輩子致力於兒童數學教學心理研究的長者對教育、教學和兒童的一種痴迷和情懷。

讀完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有以下三點:

一、數學教學要研究兒童的學習心理。

學習的主體是兒童,兒童具有好動、好玩、好勝、好奇等個性心理傾向。正因為有了這些特點,兒童才對整個世界都充滿探索的願望。有效的數學學習必然建立在對兒童學習心理準確把握的基礎之上。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要總是用成人的思維一廂情願地去設計教案,而是要真正走近兒童、瞭解兒童、研究兒童。只有摸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才能有高質量的教學預設和精彩的課堂生成。我認識到:數學教學只有基於兒童的學習心理展開,才能真正開啟兒童的數學學習大門,促進兒童的發展。

二、數學教學要順應兒童的學習心理。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而且要努力做到在準確解讀和把握兒童學習心理的基礎上,努力調整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使其儘可能地順應兒童的學習心理,才能真正創造出最適合兒童的數學教學,併發揮數學教學的最大效益。實際上,好的數學教學須指向兒童的學習,並建立在兒童的學習心理之上。所以,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設計,必須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利他們能動地進行“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獲得新知意義。目前我正從事着低年級的教學,在實踐中我深有體會,低年級兒童好玩、好動、喜歡新奇的事物,每天的口算練習對他們來説顯然就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而大家都知道口算應作為教學的常態常抓不懈。怎麼辦呢?

我針對低年級兒童的學習心理,從多方面做好口算教學工作:

1、堅持要求學生每天練習口算,為激發學生天天練習口算的主動性,我特地設計了“小蜜蜂口算練習自主記錄卡”,如果練習全對,小朋友就自己在相應的日旗下用個性圖案記錄。

2、每週設定一天為“口算日”,在這一天裏組織班級口算競賽,及時批改並表揚競賽全對的小朋友。

3、每月評選班級月度“口算王”,當月幾次口算競賽全對者當選為月度“口算王”,每學期評選學期“口算王”,口算全對次數最多的前五位當選為學期“口算王”。這樣的口算練習模式受到了家長和小朋友的歡迎,在活動和目標的指引驅動下,孩子練習口算的主動性增強了,興趣變濃厚了,口算練習質量更是得到了提高。反思我自己探索出的關於口算教學的做法,不正是順應了兒童的學習心理嗎?

三、數學教學要適當用好激勵措施。

這本書不僅不惜篇幅專門用第六章講來講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和培養,而且仔細研讀書中的教學實例會發現:張興華老師特別重視教學評價對孩子學習的促進作用。“你真會想問題”“你想得和數學家一樣”“你真有創意”等等教學評價語言無不給學生莫大的鼓舞和成功感。早在清代,教育家顏元説:“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適當地用好激勵措施,的確能讓孩子們的數學學習充滿陽光和愉悦感,為什麼我們要那樣地吝嗇自己的表揚呢?

合上這本書,張興華老師那“誘而導之”、“喚而醒之”“鼓而舞之”的課堂就浮現在我的眼前。很可惜,那本師範裏發的小冊子不知什麼時候已經不慎弄丟了,幸好,我又擁有了張興華老師幾乎重新編寫的這本《兒童學習心理與國小數學教學》,我還只讀到一點皮毛,以後還要認真讀多遍。

教學讀後感範文篇2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名著,主要記敍了一名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歷,把他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教育經歷等從客觀的角度記錄下來,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閲讀的經典。

“當一個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見的東西的和別人準備拿給他的東西時,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裏,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給他。”這是整本書中讓我觸動的第一句話。教育應該是讓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應該是長遠的、可持續的,孩子將來必定要獨立面對生活,因此,孩子從小不能過於嬌慣,良好習慣和行為的養成是他們將來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雖然還不理解什麼是依靠,什麼是獨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從潛意識裏形成良好的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嬌生慣養,什麼事情都由父母幫忙解決,那麼他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長遠”的影響,長大後遇到困難也沒有勇敢面對的勇氣;反之,如果父母從小讓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孩子長大後遇到事情不會第一個想到求助,而是獨立面對,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們善於運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善於巧妙的將生活安排妥當,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擊倒。書中,另一句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論一個孩子受了什麼樣的創痛,當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除非他希望別人聽見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歡用“哭”向他人傳遞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同情,對於某些輕微的情況,孩子是要獨立面對的,作為教師和家長對於孩子的的“信號”,要用恰當的方式迴應,善於鼓勵孩子獨自面對一些能夠面對的情況。

這一篇讀後感僅僅是閲讀一部經典的最初體驗,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語言,足以讓人受益匪淺。

“當我們受傷的時候,使我們感到痛苦的,並不是所受的傷,而是恐懼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既適合於孩子,而且對各年齡的人來説都最為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別人。”

“無論做任何遊戲,只要我們使他們相信那不過是一場遊戲,他們就會毫無怨言,甚至還會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教學讀後感範文篇3

每每看到身邊優秀的老師,我都羨慕不已。他們的課堂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或激情四射,或沉穩幹練,我也想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花了更多的時間看書、備課、上課,但至今,我似乎還沒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看了《竇桂梅與主題教學》一書,我找到了癥結所在:無論備課,還是上課,我都缺失了自己。所以,重要的是“找到自己”,也只有這樣,才能擁有自己的專業尊嚴。

竇老師認為要想擁有專業尊嚴,就要擁有專業自信,專業技能,專業自我。有些老師走的是成功的“快車道”——上公開課“一炮走紅”,繼而被重點培養;而更多的老師靠的是堅持讀書、寫作、實踐、反思,來提升專業素養,才會擁有屬於自己獨特風格的專業特色。

幸運的是,我也經歷過公開課的磨礪。每次磨課都讓我刻骨銘心。有的名師上課之前會把課文爛熟於心,上課時才能信手拈來。我自知資質太淺,名師都這樣做了,我不更要爛熟於心嗎?於是,備課的第一步便是背誦課文,無論長短。課文背會後,感覺理解的還只是皮毛而已,便翻閲教參。教參解釋的確實詳細、深刻。看了之後,對文本的理解自然深了一個層次。但是,“閲讀”不等同於“閲讀教學”,我不可能也不願意把教參上的理解照搬到課堂上,那樣的課堂我都覺得索然無味,更何況學生呢?再加上是公開課,我更是想讓課堂教學高於平時的家常課,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課堂有亮點,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又一難題困擾着我。在一次次的試講中嘗試着,探索着,再加上學校有經驗的老師也給我出謀劃策,我的公開課才有所長進。但是,正是因為對文本的理解靠的是教參,不是自己;對難點的突破靠的是有經驗的老師,也不是自己。所以,每次公開課雖然都是一次蜕變,但回到家常課時,卻覺得怎麼還是濤聲依舊。如果説有改變,估計也是微不足道的。

之所以沒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只有自己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才會擁有足夠的教育智慧,來應對課堂上出現的措手不及的問題,才能在自己的課堂上做出明智的判斷與抉擇,才能擁有鮮活的生成,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要想找到自我,必須沿着讀書、寫作、教學、反思這條路義無反顧地走下去。也許,這條路上荊棘叢生,但走着走着,或許你會發現教學風格已悄無聲息地定格在你的課堂上了。

教學讀後感範文篇4

?理想國》是一本哲學思想與政治理想交織的煌煌鉅著。無怪乎一次辯論課上,我提到這本書一個學期的時間也讀不完的時候,沈友軍老師補充説這是一輩子也讀不透的大書。它通篇充斥着哲學的智慧,飽含着政治思想的精華,這體現了柏拉圖畢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應為哲學家,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王”。

?理想國》一書,討論的熱點是正義哲學的問題。蘇格拉底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敍馬霍斯等智者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他們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蘇格拉底一一進行了駁斥,並最終得出了正義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沒有僅僅落在關於個人正義的討論上,柏拉圖其實着眼於城邦的正義。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並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為:“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幹他自己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然,柏拉圖的城邦是不是所謂的眾生平等,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的人人平等的國度。他所謂的城邦是分等級的,也就是城邦分為統治者、軍人、勞動者。

柏拉圖是如何確立“政治家應該為哲學王”的思想的呢?根據史料,柏拉圖應該是經歷恩師之死後,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敗,才得以萌發政治家應該是“哲學王”想理。在他為實現理想政體而遊歷的20-年中,在遊歷塔侖它木時結識的當地民主政體的領袖、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要代表阿啟泰(archytus),則為他的“哲學王”理想,提供了現實的雛形。阿啟泰本人,既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又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

柏拉圖的《理想國》問世雖已有千載,卻仍然是人們討論的焦點。它引領了一股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國家的思想潮流,可謂功莫大焉!

教學讀後感範文篇5

兩年前,竇桂梅來柳州講學時,買到了她的《竇桂梅與主題教學》,雖然當時就已拜讀完,最近響應讀書年的號召,看着滿書架的書,竟然最先挑中了它。

竇桂梅的“主題教學”,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經驗,根據不同主題的特點,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入境”,所謂“入境始與親”,在通過對重點文本的敲打、感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題的內涵和語言的魅力,稱之為“典範方為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語文天地,進行主題閲讀的拓展或者相關的語文實踐,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所謂“拓展求發展”。我覺得這樣做的好處是真正做到利用文本進行教學,效率高,而且在螺旋上升積累經驗的過程中深化了主題,“在一粒沙裏看到一個世界,在一朵花裏領悟一座天堂”。

感悟她主題教學的三個“維度”:

温度——基本性。如果説教材是“泉眼”,課堂就是一條有待引發出來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喝水就應該是恆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熱。在這種温度下的課堂——那種暖暖的感覺和文字帶來的暖暖的觸動,創造出的課堂,師生一路慰籍心靈的成長,——語文之流奔騰不息,蜿蜒伸向遠方。竇老師説:“沒有情感的課堂就象一口枯井,沒有激情的女教師就像沒有光澤的舊瓷器。”激情的温度不僅僅表現在表面的熱鬧上。“文以載道”,有了對文字的觸摸與體味,情感自然和諧的引發,整個課堂充滿着暖暖的温度,智慧之樹才會生長。

廣度——開放性。教師必須把語文當作“課程”來開發——博覽羣書,擴展視野,深入思考,方可縱橫馳騁於課堂間。我們都知道,一定的閲讀量是語文學習的基石——也就是説,語文素養與能力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是學習者自己從反覆閲讀中生長出來的。當今學生的課餘充斥着泡沫信息、快餐文化。當課外閲讀的重要性日益成為共識的時候,我們更不能丟棄了課堂教學的主戰場——圍繞自己所講的課文,趁熱打鐵給學生推薦文章和書目。

深度——發展性。有人説,課堂的膚淺源於我們對課堂理解的膚淺。在許多暢銷的教育書裏,歐美學校總是被描述為只有輕鬆而沒有負擔、沒有痛苦、沒有難度的教育。行進在拐點上的語文教育,是用浮躁的活躍讓學生習慣膚淺,還是用思維和精神的歷險讓學生走向博大?竇老師説:“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課堂,才可能持久,才可能給生命以底氣。”向“深度”,就有可能是走向莊重和嚴肅。讓下一代人用雙手接過並承擔起人類彌足珍貴的真、善、美,成為人類精神文化的守望者、建設者。飲水思源,説中國話,做有根的中國人。

而我們教師,必須以勤勉作槳,用書籍作舟,用燃燒的智慧把握方向,在温度和廣度中向着語文課堂的深度漫溯——最終讓課堂、讓師生共同擁有“一定是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