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教師教學設計模板7篇

做好相關的教學設計也就可以實施教學計劃了,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教師教學設計模板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教師教學設計模板7篇

教師教學設計模板篇1

單元要點分析 教學內容

1.本單元數學的主要內容.

(1)圓有關的概念:垂直於弦的直徑,弧、弦、圓心角、圓周角.

(2)與圓有關的位置關係:點和圓的位置關係,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圓和圓的位置關係.

(3)正多邊形和圓.

(4)弧長和扇形面積:弧長和扇形面積,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 2.本單元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學生在學習本章之前,已通過摺疊、對稱、平移旋轉、推理證明等方式認識了許多圖形的性質,積累了大量的空間與圖形的經驗.本章是在學習了這些直線型圖形的有關性質的基礎上,進一步來探索一種特殊的曲線──圓的有關性質.通過本章的學習,對學生今後繼續學習數學,尤其是逐步樹立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歸納的數學思想起着良好的鋪墊作用.本章的學習是高中的數學學習,尤其是圓錐曲線的學習的基礎性工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圓的有關概念,探索並理解垂徑定理,探索並認識圓心角、弧、?弦之間的相等關係的定理,探索並理解圓周角和圓心角的關係定理.

(2)探索並理解點和圓、直線與圓以及圓與圓的位置關係:瞭解切線的概念,?探索切線與過切點的直徑之間的關係,能判定一條直線是否為圓的切線,會過圓上一點畫圓的切線.

(3)進一步認識和理解正多邊形和圓的關係和正多邊的有關計算.

(4)熟練掌握弧長和扇形面積公式及其它們的應用;?理解圓錐的側面展開圖並熟練掌握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

(1)積極引導學生從事觀察、測量、平移、旋轉、推理證明等活動.?瞭解概念,理解等量關係,掌握定理及公式.

(2)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動手、動口、動腦,並進行同伴之間的交流.

(3)在探索圓周角和圓心角之間的關係的過程中,?讓學生形成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和歸納的數學思想.

(4)通過平移、旋轉等方式,認識直線與圓、圓與圓的位置關係,?使學生明確圖形在運動變化中的特點和規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5)探索弧長、扇形的面積、?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的計算公式並理解公式的意義、理解算法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歷探索圓及其相關結論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通過積極引導,幫助學生有意識地積累活動經驗,獲得成功的體驗;利用現實生活和數學中的素材,設計具有挑戰性的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探索的慾望. 教學重點

1.平分弦(不是直徑)的直徑垂直於弦,?並且平分弦所對的兩條弧及其運用. 2.在同圓或等圓中,相等的圓心角所對的弧相等,?所對的弦也相等及其運用.

3.在同圓或等圓中,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都等於這條弧所對的圓心角的

一半及其運用.

4.半圓(或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90?°的圓周角所對的弦是直徑及其運用. 5.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確定一個圓.

6.直線l和⊙o相交?dr及其運用.

7.圓的切線垂直於過切點的半徑及其運用.

8.?經過半徑的外端並且垂直於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並利用它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9.從圓外一點可以引圓的兩條切線,它們的切線長相等,?這一點和圓心的連線平分兩條切線的夾角及其運用.

10.兩圓的位置關係:d與r1和r2之間的關係:外離?d>r1+r2;外切?d=r1+r2;相交?│r2-r1│t;dt;r1+r2;內切?d=│r1-r2│;內含?dt;│r2-r1│.

11.正多邊形和圓中的半徑r、邊心距r、中心角θ之間的等量關係並應用這個等量關係解決具體題目.

n?rn?r2

12.n°的圓心角所對的弧長為l=,n°的圓心角的扇形面積是s扇形=及其

180360

運用這兩個公式進行計算.

13.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

1.垂徑定理的探索與推導及利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弧、弦、圓心有的之間互推的有關定理的探索與推導,?並運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有關圓周角的定理的探索及推導及其它的運用. 4.點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應用. 5.三點確定一個圓的探索及應用.

6.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的判定及其應用. 7.切線的判定定理與性質定理的運用. 8.切線長定理的探索與運用.

9.圓和圓的位置關係的判定及其運用.

10.正多邊形和圓中的半徑r、邊心距r、中心角θ的關係的應用.

n?rn?r2

11.n的圓心角所對的弧長l=及s扇形=的公式的應用.

180360

12.圓錐側面展開圖的理解.

教學關鍵

1.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摺疊、平移、旋轉等數學活動探索定理、?性質、“三個”位置關係並推理證明等活動。

2.關注學生思考方式的多樣化,注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3.在觀察、操作和推導活動中,使學生有意識地反思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有條理的思考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單元課時劃分本單元教學時間約需13課時,具體分配如下: 24.1 圓 3課時

24.2 與圓有關的位置關係 4課時 24.3 正多邊形和圓 1課時 24.4 弧長和扇形面積 2課時 教學活動、習題課、小結3課時

教師教學設計模板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第88頁例5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鞏固已學過的各種規律及找規律的方法,能靈活運用發現的規律與所學的知識進行推理,確定後續或缺失的圖形。

2、熟練掌握並運用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重點:

發現規律,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從不同的起點,方向觀察,找到規律。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創設情境:

1、複習舊知:哪位同學來説一説,前面我們學習了找規律的哪些知識?(讓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加以引導與整理。)

2、情境創設:看來大家對我們學習的找規律的知識已經基本掌握了,那麼,你能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幫助小紅解決她遇到的難題呢?(課件呈現例5的手鍊圖。)

(二)引入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規律——穿珠子。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中,同時設置問題情境,激發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

二、引導探究,解決問題

(一)閲讀理解:完整呈現例5

1、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麼?讓學生與同伴先説一説。

2、你認為在這個題目中,哪個詞語最關鍵?

3、師:對,關鍵詞就是“按規律”,那她是按什麼規律來穿的呢?學生可能會説出:

(1)這串手鍊是用2顆黃珠子、1顆藍珠子為一組,依次重複穿出來的。

(2)這串手鍊是用1顆黃珠子、1顆藍珠子、1顆黃珠子,為一組,依次重複穿出來的。

對於學生所發現的規律,教師都應給予肯定,並引導學生説出:第一種規律是從左往右觀察得到的。第二種規律是從右往左觀察得到的。

4、題目讓我們幫小紅解決什麼問題?

引導學生説出:手鍊斷了,掉了兩顆珠子,問掉的是哪2顆珠子。

(二)分析解答

1、我們剛才找到的規律是什麼?那我們能不能利用我們發現的規律來解答呢?

2、引導:你從哪邊開始看?(左邊)所以找到的規律是黃黃藍為一組重複排列。掉的珠子應該是1顆藍色的,1顆黃色的。(課件演示,圈一組)

3、你還有不同的發現嗎?從右邊開始看,發現的規律是黃藍黃為一組重複排列,掉的珠子應該是1顆藍色的,1顆黃色的。(課件演示,圈一組)

4、師小結:我們發現,從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方向看,找到的規律是不一樣的,

(三)回顧反思

1、我們的解答正確嗎?如何證明是正確的呢?引導學生説出:要動手擺一擺,看看是否正確。

2、同桌合作:利用學具擺出她的手鍊,看符不符合她穿的規律。

3、彙報結果:學生彙報時,教師利用課件動態演示。得出:通過擺一擺,證明剛才同學們的回答是正確的。

?設計意圖:在這幾個環節中,教師既要加強對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又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在繼續經歷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的同時,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

4、整理小結

(1)説一説:師:剛才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先怎麼做的?

(2)師生共同小結(師板書):

①認真審題,發現規律;

②找準起點,圈出一組;

③按照規律,補上珠子;

④動手操作,檢驗解答。

(四)練習反饋

課件呈現p88的“做一做”

1、小英也穿了一串手鍊,但掉了3顆珠子,你們也來幫幫她,好嗎?

2、引導學生利用以上的解答步驟來獨立解決問題。

3、交流反饋:請學生代表説出自己的'解答步驟,師生給予評價。教師對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與反饋練習,讓學生再次經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進一步鞏固利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體會所學數學知識的價值。】

三、實踐應用,鞏固拓展

(一)基本練習

p90練習二十第9題。

本題與上面的兩題相比,規律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一組相同的珠子簡單的重複,但在顏色與形狀上稍稍複雜一點,所以讓學生獨立完成。

(二)提高練習

p89練習二十第4題:

1、讓學生按照以上的解題步驟去完成。

2、在説規律時,着重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黃珠數量不變,藍珠數量是依次增加的。

(三)拓展練習

p91練習二十的“思考題”:

1、以小組比賽的形式完成。

2、交流彙報,展示成果。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不斷加深學生對規律的認識與理解,不斷提升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與推理能力、概括和歸納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得到發展與提高。】

四、回顧小結,提出希望

(一)回顧小結:本堂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二)師生共同梳理: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三)知識延伸:處處留心皆學問,如果我們能在以後生活與學習中都能做一個有心人,那麼你將會發現更多、更有趣、更神奇的規律。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共同梳理,讓學生對本課與本單元的知識結構能有系統的認識,同時教師適時地對學生今後的學習提出希望,讓學生今後的學習充滿信心,更加期待。】

教師教學設計模板篇3

聽了xx教授講的有關教學評價與教學設計這一專題我有了解了以下內容 :

一、課程教學的價值取向

1、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長期規劃(2010—2020)核心理念(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

2、課程的社會背景(知識經濟時代、全球數字化時代、終身學習社會)。

3、東方課堂文化重視——基礎、系統、規範。西方課堂文化重視——創新、應用、前沿。二者可以相互借鑑趨同。

4、當代課程改革的理念變化

(1)學生適應課程——課程適應學生。當代課程改革的理念變化

(2)組織學習內容——設計學習經歷。當代課程改革的理念變化

(3)只為升學奠基——為了終身發展。

二、課堂教學的評價改革

1、評價的新原理:

增值性原理——對工作的正導向性、全員參與原理——開放性的評價、模糊性原理——不以量化為唯一、形成性原理——注重動態變化、激勵性原理——明確努力方向。

2、評價方案:

理論—準則系統(指導思想、評價原則)、指標—標準系統(評價目標、指標系統、標準系統、計量系統)、操作—運行系統(評價組織系統、測評方法、評價心理調控)。

3、好課的標準(有感知——有感悟——有感動、內容好——思想到——激情高)。

4、評課的內容(從教學目標分析、從處理教材上做出分析、從教學程序上分析、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分析、從教師教學基本功上分析、從教學效果上分析)。

5、評課的層次(提出建議、發現問題、歸納經驗、發掘亮點、就課論課)。

6、評課的方法(評青年教師課,突出一個“導”,倡導一個“幫”;評教學檢查課,突出一個“實”,倡導一個“促”;評研究觀摩課,突出一個“研”,倡導一個“爭”評教學競賽課,突出一個“比”,倡導一個“學”)。

7、評課的“工具”——評課表(理念目標、觀察點—觀察面、基本依據)。

三、教學設計的有效追求

1、教師教學行為——以“學生髮展為本”,指導新課程的實施(因材施教、教學機智、情感激勵)。

2、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學目標的有效、教學內容的有效、教學方式的有效、教學鞏固的有效、教學評價的有效)。

3、教學目標制定——落實課改理念(“以學生素質發展為本”、 “以德育為核心,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實現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4、教材內容分析(本主題內容的地位 ——在單元或章節中同其他相關知識元的關係分析(注重教育價值);本主題內容的結構 ——包含的知識元素及其層次關係和主次關係分析(注重學習過程);本主題的重點與難點 ——在一般情況下,對各知識點學習要求上的比較分析(注重核心概念))。

5、教學準備的要求 (教具準備:如將教科書上圖表製成掛圖或“投影片”,以供分析討論;資料更新:如對課文中某些偏早(太老)的經濟數據(案例),適當更新等;學生預習:如有條件者結合社會實踐活動事先組織學生對問題作調查等)。

6、教學過程設計——基本要求(注意講究教學導入的藝術; 注意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問題能力; 體現課堂教學中的教學互動; 注重課堂中的有效鞏固與評價 注意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益。)。

7、學習評價的實施(“課堂評估”:課堂提問、學生置疑、小組討論、實際操作、微型調查、課堂測驗、檢查單等方式,多方面瞭解情況,診斷問題,優化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果。

“作業練習評閲”:紙筆作業、口語交際作業、綜合實踐作業、實驗操作作業、小組合作作業;個性化作業、表現性作業;注重知識技能的生成,與學生共同制訂作業標準,支持提高學習信心)。

8、如何讓課件為教學內容服務(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根據學生認知規律、技術應用恰到好處、技巧藝術有機結合)。

9、教師的專業發展——基本思路(專業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教師的成功人生不是都當特級教師、校長 而是是否擁有豐富的思想。

知道了以上內容我的懂得了:

1、新的課堂教學設計必須要突破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問題的設計,使其更具有開放性。教師要對教學主題和內容進行加工和處理,這種加工和處理是在充分分析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的。

2、新課程設計必須堅持以學新課程設計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主人翁地位。

3、評價與考試主要是為了發現學生的進步與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髮展和改進教學。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根據所學努力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不斷向同行請教,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從而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以便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教師教學設計模板篇4

?面積的含義》: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教師事先在黑板上畫兩個長方形,一個長4dm,寬3dm;另一個長10dm,寬1dm。

談話:這是兩塊菜地,獅子大王要把這兩塊菜地分給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讓狐狸先挑選,狐狸急急忙忙挑了這一塊(後一塊長方形),狐狸這次佔到便宜了沒有呢?(學生髮表意見)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①出示情境圖,問:這是什麼地方的情境?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麼?

②觀察黑板的表面和課本的封面,説説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觀察課桌的表面和課本的封面,説説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③指出:通過觀察發現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呢的面積。

(2)説一説,表述面的大小。

①談話:現在誰來説一説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麼?課本的封面呢?

②你們會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積和課本封面的面積的大小嗎?(在小組裏先説一説再集體交流)

(3)摸一摸,比較面的大小。

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大,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小。

摸一摸練習本的封面,學具盒蓋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後你認為哪個面的面積,哪個面的面積最小。

(4)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體你能比較它們表面的面積大小嗎?

(5)講述:通過觀察和摸物體的面等活動,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2、教學例2

(1)出示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

問:這是兩個什麼圖形?請你們拿出兩張這樣的紙片,有什麼辦法能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

(2)分小組討論。

(3)集體交流。

(4)講述:你們用重疊和測量的方法比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這是兩種很好的比較方法。從比較結果我們看出,在這兩個圖形中,長方形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大,這也説明了平面圖形的面積也有大有小。

3、教學“試一試”

(1)出示兩個平面圖形。

問:你們能想辦法比出書中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嗎?

(2)分組討論,集體交流。

(3)談話:請每個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比一比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想想做做2

出示題目,指名讀題。

問:你能看出哪個省的面積比較大,哪個省的面積比較小嗎?

談話:如果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課後可以從中國地圖上再找出一些省份來比一比。

2、想想做做3

出示書中的圖,學生讀題,明確要求。

問:你用什麼辦法比較四個圖形的面積?

學生嘗試在書上數方格,並比較出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指名説出比較結果,問:你是怎樣知道圖4有8個方格的?

3、想想做做4

默讀題目,明確要求。

學生在書中描一描、塗一塗。

問:你們描出的藍線的'長度是這個圖形的什麼?用紅色塗出的部分的大小又是這個圖形的什麼?

4、想想做做5

出示題中的學校平面圖。

談話:這是美麗的校園的平面圖,從圖中看到了什麼?你能比較平面圖中各個區域的面積的大小嗎?

小組討論後集體交流。

5、解決課始提出的問題。

談話:剛開始上課時,大家討論了狐狸搶先挑選菜地佔沒佔到便宜的問題,當時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現在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提供1平方分米的紙片2張,讓兩個學生分別到黑板上量一量,比出結果。

四、全課總結

問: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還有哪些收穫和疑問?

五、作業:佈置學生課後做思考題。

教師教學設計模板篇5

一、什麼是備課

通過張老師的講座,結合我自己的理解,我認為備課是面向學生教學前通過鑽研教材、教參及有關資料,進行教學預設(寫出教案或教學設計)的一種教學常規工作。

它與備課、上課、作業、考試屬於一條相互關聯的完整性的教學環節,每一環不可欠缺。其內容一般分為:教學要求(現常説教學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關鍵)、教學準備、教學課時和教學過程、教學板書、作業佈置。

這指的是備一節課的內容,如果是備一學期的課,那前面還要有學期教學計劃(含教學進度安排)、學生成績記載(現叫成長記錄)、單元教學計劃。

二、備一節課和備好一節課是一樣嗎?

備一節課,就按備課的一系列環節把教學預設的內容完成了就行。而備好一節課,那就難了。有人説把一節課備出來上成了一節優質課就備好了,這算備好了一節課。其實,備好一節課需花一輩子的努力!支玉恆老師説:“備課一次,往往彙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識儲備和人生經歷。”

是啊,備課——伴隨我們一生的,我們只有心中有愛,不斷積澱,不斷創新,我們的課才能常備常新,享受教學帶給我們的無窮樂趣。所以,我覺得要備好一節課,並非易事。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教師一輩子都在備課。”的確,有效備課,優化備課環節對我們教師顯得尤為重要。

三、怎樣備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寫教案只是備課的一小部分工作。

如果把教案分為“有形教案”和“無形教案”,則“備課”基本等同“教案”。 “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師將備課的部分內容,付諸文字,寫於教案本上。有形教案應該“簡而實”。“簡”即簡單、簡約。

因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寫出來的,有些內容完全可以記在腦子裏,比如,教學目標(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等,《教師教學用書》中都寫好了,你為什麼要抄到教案本上呢?為什麼不能記在頭腦裏呢?如果你有補充,為什麼不能補充在《教師教學用書》中呢?你只要把教學大致步驟、所提精當問題、所設計恰當練習、需要特別強調(指導)的內容,寫下來,就行。

節省下來的時間做什麼?備“無形教案”。“實”即實在、實用。教案是教學的方案,是指導教學用的,如果你課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課堂上用(當然不是一成不變、按部就班),那你還寫教案做什麼?簡單、簡約才實在,實在才實用。

隨着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又提出寫“教後反思”(或稱“案例反思”、“教學反思”)。“教後反思”當然屬於“有形教案”之列,當然有助於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不失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一條有效措施,但也不是説課課都要寫反思,每篇反思都要求多少篇幅。教師的勞動,個體創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個體創造”。

“無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説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師的文化底藴、專業素養、道德水準、工作作風、基本功夫等的綜合體現。

如果落實到某一課的備課上,就是老師為上好這一課所做的一切努力和準備(有許多東西是無法、也無須用文字表達)。

無形教案要“豐而深”,即豐富、豐厚、廣博、深刻,把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諸筆端,更多的是存於胸、注於腦。只有這樣,課堂才有可能“動態生成”,才有可能“充滿生命活力”。相對而言,“無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葉茂,不能“本末倒置”、甚至“捨本求末”。

(二)一般性備課的五步:

1、備好課標。

課程標準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理解課程標準,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堅實的基矗課標對各個知識模塊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非常精闢的闡釋,同時,把整個九年義務階段的知識全部羅列,細細研讀,便可輕易實現各個知識模塊之間的溝通與整合,對於備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備好教材。

教材是無數專家用心血與經驗編寫而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載體。吃透教材是上好課的一個關鍵因素。拿到教材後一定要先對本冊教材的編寫理念、編排特點及內容結構有清楚的認識,對整個知識體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針對上課內容進行具體解讀。廣東資深教師石景章老師説他不讀十遍書不上課。可見理解教材的重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還可以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並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3、備好學情。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圍繞這一主體而進行,所以教師“教”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學”的過程。

在準確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就要思考如下問題:什麼樣的學習目標適合他們?怎樣幫助學生最快最有效的達到學習目標?具體而言,諸如哪些方法該讓學生掌握,哪些知識該讓學生自主發現、自我構建,哪些問題可讓學生提出,哪些內容可讓學生自主選擇,哪些疑難可讓學生自主解答,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哪些地方學生的理解會浮於淺層,停留表面,學生可能需要點撥、引導;哪些地方學生可能偏離主題較遠,需要及時撥轉方向;哪些語言含蓄處、文本空白處、意境深遠處、情感共鳴處、認識分歧處可拓展學生思維,引發學生對話,激發創新的火花。總之,運籌帷幄,不打無準備之仗。

4、備好自己。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主導。備課時,教師應結合自己的特長,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備在教學中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創出自己的特色來。讓自己成為學生生命樂章中跳動的音符,你如何譜寫,就將有怎樣的樂章。

5、備好教學方案。

教案分詳案和簡案,實錄式教案設計稱為“詳案”,多表現為師生問答式,我總感覺這種形式限制了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削弱了師生交流的質量,降低了教師隨機應變和靈活調控的能力。應該設計結構式教學方案,也稱預案。預案設計是否可以説宜粗不宜細,理清整體思路框架,整體把握教學進程。

多設計話題性、開放性問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台。為學生提供廣闊思考的空間,設想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案,使教學過程成為多向交流互動、充滿活力的過程。

總之,聽了張老師的講座,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學實踐,談了以上的想法,或許所獲、所思有偏頗的地方,但卻是我內心的想法。

我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不斷的學習、思考、實踐、反思,讓自己有一個更大的提升。

教師教學設計模板篇6

教材簡析

這篇看圖學文按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順序介紹了長城氣勢雄偉的遠景和高大堅固的近景,使學生認識到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掌握本課生字、生詞,瞭解長城的概貌、構造、歷史等。

2.智能目標:指導學生圖文對照,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和良好的觀察習慣。

3.情感目標:通過讀文討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主題學習的探究任務

1、遠看長城是什麼樣的?

2、長城的構造是什麼樣的?

3、為什麼説“長城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蹟?

4、長城到底給中華民族帶來了什麼?

學習方式指導

1、自己和幾個興趣相同的同學一起,組成一個研究小組來共同來開展研究。由組長給小組成員明確分工,有的負責圖片的收集整理,有的負責歷史記載資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負責音像資料的收集等。

2、選定一個研究方面,收集學習資料。可查閲書籍,也可通過老師提供的鏈接,查閲關於長城的網站,或者在internet上自己用搜索引擎,收集資料,進行收集、整理。

3、分析、篩選資料,以一定的方式(例如:手抄報、演示文稿或網頁)設計完成小組的彙報講稿。

探究1

遠看長城是什麼樣的?

探究2

長城的構造是什麼樣的?

探究3

為什麼説“長城是人類歷史上的

一個偉大奇蹟?

探究4

長城到底給中華民族帶來了什麼?

教師教學設計模板篇7

變式教學法的核心是利用構造一系列變式的方法,來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數學問題的結構和演變過程,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以及創設暴露思維障礙的情境,從而形成一種思維訓練的有效模式。它的主要作用在於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在相同條件下遷移、發散知識的能力。它能做到結構清晰、層次分明,使各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嘗試到成功的樂趣,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使他們的應變能力得以提高,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變式教學的功效

1.克服思維的惰性狀態,培養思維深刻性

教師通過不斷變換命題的形式,引申拓展,產生一個個既類似又有區別的問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挑戰中尋找樂趣,培養了思維的深刻性。

2.克服思維的封閉狀態,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教師在數學變式教學過程中,不僅只重視問題解決的結果,而且針對教學和重難點,精心調設有層次、有坡度的,要求明確、題型多變的例(習)題。學生在討論歸納中,啟迪思維、開拓思路,在此基礎上通過多次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了思思維能力。學生通過多次的漸進式的拓展訓練,在不斷探索解題捷徑的過程中,使思維主廣闊性得到不斷髮展,並漸入佳境。

3.克服思維的保守狀態,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變式教學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訓練,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去思考問題,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深化所學知識,幫助學生克服了思維保守性,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的目的。

4.運用變式教學,培養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持續的熱情

變式教學教學是對數學知識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變式,以暴露問題的本質,揭示不同知識點的內在聯繫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變式教學,使一題多用,多題重組,常給人以新鮮感,能夠喚起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因而能夠產生主動參與的動力,保持其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二、變式教學設計的原則

1.適度適量的原則

適度,即是變式設計不能過繁榮適量,即是變式內容設計不宜過多。要求過繁,學生思維往往會出現“卡殼”,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影響問題我解決,降低學習效率,長期還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對解題產生厭煩情緒,不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培養;內空過多,不但會再次造成是題海,還會增加無效勞動,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持續的興奮強度降低。過繁過多的變式設計不僅對學生學習課內知識沒有幫助,而且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效果也就自然大打折扣了。為此變式題要精選,要以不太難、不太繁但要學生動腦筋思考為度,使學生肯于思考,樂於思考,善於思考,從中發現規律。

2.充分有效的原則

抽象的知識不僅要通過熟悉的、廣泛的、眾多的事物才得以形成,而且在感性向理性的抽象思維活動中,教師除了提供常態的標準材料,還要變換材料的非本質屬性,即提供充分的事物變式讓學生感知、比較。否則,學生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是容易造成知識內涵增加,外延縮小。

三、變式教學的方式

1.概念課中的變式教學

概念,在數學課中的比例較大,國中數學教學往往是從新概念入手。正確理解概念,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概念教學有其特殊性,它要求不僅學生識記其內容,明確與它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繫,而且要能靈活運用它來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概念往往比較抽象,從國中生心理髮展程度來看,他們對這些枯燥的東西學習起來往往是索然無味,對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很困難。而採取變式教學卻能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使學生度過難關。教師應通過變式,或前後知識對比,或聯繫實際情況,或創設思維障礙情境,來散發學生學習興趣,變枯燥的東西為樂趣。

2.例題課中的變式教學

有的數學教師在例題講解方面採用的是“教師講例題,學生仿例題”的公式化的教學,這種單純性地講授和簡單地套用阻止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而教材中的例題富有典型性和深刻性,在中學數學教學例題變式教學這中,所選用的“源題”應以課本的習題為主,課本習題均是經過專家學者多次篩選後的題目的精品,我們沒有理由放棄它。在教學中,我們要精心設計和挖掘課本的習題,也可以是其它的題目,如選自輔導資料的題目或歷年大學聯考、會考題等。編制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題多用和多題一解以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選取的範例應具有“四性”:針對性、基礎性、靈活性和可變性。即對所學知識的訓練有針對性;能用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加以解決;解法靈活多變;可以進行題目變式,聯題成片。

四、變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變式數量的確定

數學變式的數量確定是一個首要的問題,原因是:第一,課堂時間有限,這個客觀條件促使我們必須考慮問題變式的數量;第二,即使將數學學習時間拓展到課堂以外,我們也不可能提供並且教授學生關於某個特定數學內容的所有變式,因為不可能窮盡所有的變式,我們也沒必要提供並且教授學生關於某個特定數學內容的所有變式。所以,數學教學就是教會學生通過體驗有限變異這樣一個過程學會面對未來變異的本領,其實這種理念在數學教學中早有體現,如學會遷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通過解有限道題的練習獲得解無限道題的能力就是這種理念的早期提法和樸素表達。

2.變式問題的合理性

由於變式數量的有限性,因此必須選擇好的問題進行變式,這裏所説的好的問題主要是指:一是問題必須包含合理的變異,所謂的合理,既指形式上的,又指內容上的,還指變異數量上的,形式應是有所變化的,內容應是能夠接受的`,數量應是恰如其分的;二是問題必須包含儘可能多的、不再重複的變異,只有這樣,有限的問題才能包含儘可能多的變異,從而就構成有效的問題變式。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變式訓練,起到鞏固基礎、培養思維、提高能力的作用。特別是,通過設計變式訓練培養學生敢於思考、敢於聯想、敢於懷疑的品質,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與創新精神,這應該是一名數學教師努力和不斷的追求的遠大目標。

標籤:模板 教學 教師